锂电池厂商解读国内动力电池电芯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

日期:2019-12-26 09:17 浏览量:

  锂电池厂商解读国内动力电池电芯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能量密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一致性是动力电池行业内广泛关注的话题。生产成本曲线在不断波动,产品一致性也不好量化,若要评价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水平,对比电芯的能量密度则是最直观的方法。

  锂电池厂商解读国内动力电池电芯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

动力电池.jpg

  受益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扩大及单车带电量提升,动力电池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19年1-5月国内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23.4GWh,同比增长83.9%。按照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590万辆测算,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330.6GWh,约为2018年装机量的6倍。

  目前主要发展的是磷酸铁锂材料,由于工艺控制困难、批次稳定性差使电池制造工艺控制困难,造成电芯成品率低、电池一致性差。从我们检测得到的数据来看,国产电池单体性能并不比国外电池差,但经过成组以后,这种差距首先从电池组寿命方面显现出来。

  动力电芯的成本是当前纯电动汽车的核心要点,决定了能否在规模效应上找到平衡点

  变长:这是之前国内企业在做LFP电芯的第一轮尝试,针对大巴内的特点可以补限制高度的情况下,中国的带内心企业做了第一轮的尝试,但这个发展趋势最大的entire是对乘用车不适合,面对放在底盘上的电池系统,高度是绝对受限制的;

  变厚:这是一般在PHEV2规格上面做的处理,主要的想法是把电芯的并联集成在电芯内完成,通过卷芯的并联处理达到做大容量的效果;

  变宽:做长是从散热角度去看,在卷芯与散热壳体的热容保持相对一致的条件下的折衷考虑,这里牺牲了连接卷芯的电连接损耗保证电芯能够在散热和安全层面进行。

  官方数据显示,现阶段方壳电芯的能量密度已经到达了240Wh/kg,技术规划是在2020年之前将电芯能量密度提升到300Wh/kg。通过811三元正极+硅/碳混合负极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循环、高温性能、成本啊、安全性等都要做出牺牲,同时生产工艺和环境要求也相对苛刻。

  方壳电池种类众多,根据客户要求,电池企业可以在容量、形状和尺寸等方面进行量身定制。考虑到正负极材料配方的差异,因此同规格的方壳电芯之间的能量密度才更具可比性。国内外方壳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在电芯能量密度上的差距或许很小,也许单从这一技术条件上看,中国可能并没有落后太多。

  随着18650动力电芯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和下游车企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18650电池企业正在往3.0AH以上的高容量电芯产品布局。根据数据统计,国内目前具备量产18650动力电芯的企业数量超过20家。但各家囿于资金、技术、产能、工艺、设备等因素,最终能够量产2.6AH以上18650动力电芯的企业并不多。

  尽管各大电池企业都有自己的主力产品,但是在研发方面企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也许现阶段市场决定了企业主推的产品类型,但是长期来讲还没有唯一的技术路线。如今的动力电池行业资本注入、企业并购等新闻层出不穷,各种电池概念和实验室突破接连不断,技术路线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最终还是企业各擅所能,市场选择,产品说话。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9

存能电气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